企业文化

孙继海真的不关心苏超?“零关注” 背后的足球观之争

当南京奥体中心 6 万球迷的呐喊声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观赛纪录,当苏超以 “1 元门票撬动 7.3 元消费” 的成绩拉动百亿级文旅增长时,前国脚孙继海一句 “完全没有关注” 的表态,将这场草根足球盛宴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。有人质疑他对群众足球的漠视,也有人读懂了专业足球人的冷峻思考 —— 孙继海的 “不关心”,从来不是简单的忽视,而是两种足球价值维度的碰撞。

孙继海的 “零关注” 有着明确的语境支撑。在腾讯新闻《从何说起》节目中,他直言自己会看五大联赛、参与赛事解说,甚至密切关注青训动态,却对央视转播的苏超随手换台。这种选择性关注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他对 “竞技足球” 与 “群众体育” 的清晰界定:“苏超是草根的群众体育,职业足球是承载国家荣誉感的竞技体育,二者有本质区别。” 在他看来,衡量足球赛事价值的核心标准,在于是否能为国家队输送人才、夯实青训根基,而这恰恰是苏超目前难以承载的使命。

这份判断背后,是中国足球的现实焦虑。孙继海多次提及一组扎心数据:日本 83.44 万注册球员比中国多出 30 万,而其人口仅为中国的十四分之一。深耕青训多年的他深知,职业球员的成长需要 13 岁前的技术启蒙、16 岁前的精英赛事打磨、18 岁前的职业梯队历练,而苏超 516 名参赛球员中仅 29 名职业球员的现状,显然难以满足系统化人才培养的需求。如今他投入 2800 万元创办青训机构,每年近 300 天奔波挖掘足球苗子,这种实践让他更清楚:热闹的赛场氛围与扎实的人才培养之间,隔着数千小时的科学训练差距。

但苏超的价值显然不止于孙继海眼中的 “文旅属性”。江苏省商务厅数据显示,本赛季苏超已拉动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 108.85 亿元,半决赛当天南京重点商圈交易额环比增长 5.4%,线上观看人次更是突破 17.35 亿。更重要的是,这场草根狂欢正在悄然培育足球土壤:青岛海牛球员冯伯元通过苏超保持竞技状态,不少城市因赛事新增足球场地,越来越多孩子开始穿上球衣走上球场。上海媒体《新民晚报》因此反驳:“业余联赛能点燃家庭的足球热情,这正是中国足球最缺的人才土壤。”

milan米兰,milan米兰官网,米兰官网首页登录,米兰·(milan)中国官网,球迷群英汇聚

争议的本质,是两种足球发展逻辑的对话。孙继海坚守的,是 “成绩导向” 的职业足球路径 —— 从青训到联赛再到国家队的闭环体系,正如他所说:“当老百姓认同足球能改变命运,中国足球才能成亚洲第一”。而苏超代表的,是 “氛围优先” 的群众足球生态,它用烟火气让足球回归大众,用文旅效应获得社会支持。这两条路径并非对立:苏超创造的热度需要转化为青训资源,孙继海追求的体系建设也需要群众基础的支撑。

孙继海真的不关心苏超?“零关注” 背后的足球观之争

如今,苏超总决赛即将在南京奥体中心打响,这场预计再掀观赛热潮的赛事,或许依然不会出现在孙继海的关注列表里。但他的 “不关心” 早已超越了个人喜好,成为一面镜子:照见了中国足球对 “热闹” 与 “实效” 的纠结,也提醒着人们 —— 草根狂欢是珍贵的火种,却需要职业体系的炉窑才能锻造成钢。当苏超的门票收入能定向流入青训基金,当赛场边出现专业球探的身影,或许有一天,孙继海会停下换台的手,因为他在草根的热闹里,看到了职业足球的希望。

发表评论